川音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弦歌不輟 拾千年天籟之音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用什么樂器定情?被杜甫稱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錦城絲管是什么?西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究竟有多豐富?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音樂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禮樂文化影響深遠。
11月8日,帶著疑問與好奇,我們走進了位于四川音樂學院成都武侯校區內的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音樂,它也是第一批全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之一。
【挑戰】
讓中華傳統音樂生生不息
這群研究者正孜孜不倦構建傳統音樂當代再生生態系統。
沐浴著初冬暖陽,記者跟隨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楊曉的腳步穿行校園,來到位于教學樓九樓的西南少數民族樂器陳列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建設規劃》示意圖,它清晰明了地勾勒出這個研究院工作目標:“構建傳統音樂當代再生生態系統”。
楊曉坦言,一開始看到這個目標時,覺得充滿挑戰。因為,從學術角度來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文化長出一種傳統音樂,傳統音樂之所以產生,是與中國傳統社會,尤其是農耕等群體性生活緊密相關,要在現代社會完全復原這個環境,相當困難。但當她看到總體規劃里的“閉環示意圖”,才逐漸打消自己的這個顧慮,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怎樣在當下找到與中華傳統音樂相適應的生態系統?跳出象牙塔,一條以“學術研究-展演展覽-傳承傳播-社會服務-創新創造-文創文旅”為閉環的工作鏈條在展開�!笆紫人拇ㄒ魳穼W院要做好學術研究的工作,把中華傳統音樂的精髓好好保存下來。在此基礎上,通過演奏傳統音樂進行展演展覽傳播出去,用提煉后的理論和特色文化服務社會,進行著力打造,創造性地轉化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最后形成文旅文創產業�!白龊没A工作,再創造性轉化,讓中華傳統音樂生生不息�!�
“30余個專業10多個院系參與其中�!睏顣越榻B。有意思的是,記者在現場發現川音流行音樂學院、作曲學院、電子音樂系等也參與其中。它們看似和中國傳統音樂相差十萬八千里,但其實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有望聽到以四川傳統音樂元素為內核,融入流行、電子表達的作品。
【展覽】
沉睡樂器講述古老故事
四川音樂學院西南少數民族樂器陳列館是我國為數不多專門收藏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樂器的專業陳列館之一,共收藏200余件(套)傳統樂器,是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的重要組成。
走進陳列館,罕見的佤族紅毛樹木鼓,貼近彝族人民生活的樂器“煙盒”,京族特色彈弦樂器“獨弦琴”,傣族、景頗族、布朗族都愛使用的象腳鼓等映入眼簾。在這里,光是不同民族的口弦都有近10種……
沉睡的樂器講述傳統中華文化故事。楊曉指著櫥窗里納西族彈撥樂器“蘇古篤”舉例,這件木質樂器的共鳴箱呈半葫蘆形,外面包以蛇皮,琴頸細長,是研究者們在云南麗江發現并帶回的。但其實這件樂器的“祖籍”,卻在千里之外的內蒙古。經文獻佐證,“蘇古篤”相傳是忽必烈征云南時所賜,后在內蒙古失傳,卻在納西族大型喪葬歌舞白沙細樂和洞經音樂中使用保留至今�!耙虼颂K古篤也側面見證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戰爭史,中華多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交流史�!�
“傳統民族樂器從不是孤立的,它充分融入在當地人的生活里�!�83歲的四川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特聘教授王其書,上世紀90年代翻山越嶺、走村串寨,甚至和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西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館內有一部直徑約60厘米的民間敲擊樂器“铓”,比普通铓要大出10厘米左右。這是王其書“三顧茅廬”而來。當時他前往云南研究铓這種樂器,一路沿途也搜集了一些铓,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見到的最大的铓卻是在當地景頗族村民家中客廳中懸掛著的。
铓的主人告訴他,這是他們家祖傳的珍貴器物,至少有300多年歷史,無法給他,但王其書一直念念不忘。后來他對這位主人說:“與其讓它放在你們家中,不如讓更多人了解景頗族�!彼K于打動了對方,后來以500元的價格將這件“傳家寶”收入囊中。王其書研究發現,铓在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中多有使用,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有時候在景頗族的節日上甚至還能夠見到铓與西洋樂器小號、風笛等搭配使用,中西合璧十分有趣�!爸腥A傳統民族音樂也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與世界對話�!�
為此,川音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積極組織以傳統音樂為主題的國際學術論壇與講座。2021年10月,民樂琵琶演奏家、教授吳蠻受邀來成都舉辦“世界音樂即興演奏大師課”;2021年5月,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全球音樂史”首屆研討會也在成都舉行,來自俄羅斯、英國、美國、印度、加拿大等國的學者匯聚一堂,線上共論全球文明中音樂與表演的流動性與跨文化性。
【云端】
用數據庫為傳統音樂搭橋
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尹翔和四川大學博士盧婷,是川音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引進的兩位人才,專攻數據庫研究。如何讓古老中華傳統樂器迸發出生動的聲音,并深入淺出地傳播給大眾?尹翔和團隊老師們一起致力于搭建四川傳統音樂數字平臺。
尹翔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個使用場景——設想一下未來在中小學的音樂課上,在身邊的博物館里,人們可以通過觸屏系統,在電子技術“3D呈現”的古琴上彈出宮、商、角、徵、羽的樂音,用這些樂音來奏上一首小曲。點開附有中華傳統樂器照片的資料卡,“云端”就會浮現出相關樂器的小故事、小歷史……“比如杜甫在成都寫下的‘錦城絲管日紛紛’里的絲管,其實是古代的管樂器和弦樂器的統稱,”尹翔說,“不再讓資料停留在專業研究者的使用范疇,而是分門別類整理好后,面向老百姓科普,服務社會�!�
楊曉更愿意把建立這個數字平臺的過程比喻成搭建橋梁。第一座橋,就是中華傳統民族樂器與一手資料數據庫之間的橋。這就需要研究者們去當地采集影像圖文資料、找到這些樂器�!坝绕涫莻€別民族樂器年代久遠,老式錄像、磁帶面臨回潮失效的風險,我們就需要把這些數據重新導出來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才能為數據庫所用�!钡诙鶚�,就是架在數據庫與中小學、文博愛好者群體之間的橋。這也是專業學者與老百姓之間的科普橋梁,如何將學者搜集到的專業術語,深入淺出地科普成連小孩子都能看懂的大白話,這其中的工作是大量而艱辛的。最后一座橋,是留給樂器持有民族年輕人的。楊曉解釋,隨著目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流逝,很多民族的年輕人很難找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文化與活動了,這些數據資料能夠幫助他們喚醒民族記憶,是他們古老又新鮮的電子教師�!罢嬲芎眠@三座橋,可能需要近3年的時間�!�
【傳承】
年輕力量讓傳統音樂煥發生機
2021年7月至8月,川音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迎來45位“新同學”。他們是來自四川各地中小學和高校的學生,來川音參加“四川揚琴傳承人駐校傳承工作坊”,向10位傳統音樂傳承人和8位專家集中學習四川揚琴的經典唱段、曲牌、理論、表演等。老帶新,讓傳統音樂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90后”四川揚琴演奏者李偉便是其中一位授藝傳承人,在他看來有這么一個公益的平臺,能讓年輕人集中學習,是一件十分令人珍惜的事,因為他便是從中成長起來的。
2021年度“四川揚琴”傳承人駐校傳承工作坊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時燕(圖左四)、四川揚琴表演藝術家李卷怡(圖左三),四川揚琴演奏青年李偉(圖最右)在和工作坊成員們交流鄒雨含攝
在四川省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里,李偉憑借四川揚琴表演獲得一等獎。但或許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李偉為了寫畢業論文,才開始接觸四川揚琴,稱得上是一個十足的“門外漢”�!坝腥苏f不聽川劇不是正宗四川人,不聽四川揚琴就不是地道成都人�!崩顐ビ浀煤芮宄�,當時他準備寫關于四川揚琴表演藝術的畢業論文時,有老前輩就這樣和他說。于是,他就抱著自己這個“不合格”的身份,開始在大慈寺里的茶館聽四川揚琴。
起初聽四川揚琴時,有老戲迷看到這個年輕小伙打趣他:“娃娃小心點喲,聽多了是要上癮的哦�!崩顐バ南�,我才不信我就是為了寫論文。在李偉看來,“泡茶館”聽四川揚琴就像喝茶,先苦后甜。連李偉自己都沒有想到,當自己聽到四川揚琴豐富的男女唱腔,聽到四川揚琴“德派”傳人劉時燕的《秋江》時,一步步對這個看似冷門的傳統音樂著了迷。
為了讓論文寫得更內行、更準確,他逐漸開始“上手”四川揚琴。身邊的戲迷朋友們見他逐漸有了興趣,也鼓勵他練習起來,于是2015年他開始系統學習四川揚琴。這個走進揚琴領域的年輕人,總是受到大家的鼓勵,甚至還有老爺爺老奶奶蒸上熱氣騰騰的包子,送給他們的“小琴師”,李偉當時感嘆:“有時候覺得自己做得還很不夠,但一直被大家感動著走過來�!比缃窭顐ゼ仁且晃凰囆g研究者,也是一位四川揚琴表演者,在省內大大小小的四川揚琴表演舞臺上,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你要說古樂器對我們現在有什么影響,研究它、恢復它有什么意義,那可能就是它告訴我們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美好生活是什么樣子吧�!崩顐フf道,就比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男女表達“愛”時,可能不會直說,但“愛”卻是從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用古琴綠綺彈奏的《鳳求凰》中流淌而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